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們需要博物館的標本收藏?】


生態學家研究各種與自然生態相關的科學議題,發現問題並且設法解決,但是田野研究往往受限於時間尺度、季節性以及變動的環境(當然還有各種困難,包含每年越來越少的經費…),這時候博物館長期蒐集累積的標本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資源。

說到博物館,我們可能會聯想到尼安德塔人與劍齒虎的模型、古老的化石文物等等展示品,也許有人會覺得那些玩意兒和現代生活沒啥關連,都是些過去時代的東西。但事實上,科學博物館的收藏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是我們了解科學的重要途徑,透過博物館幕後的科學家──幾乎都是所屬領域中最頂尖、最學識淵博的專家──的研究,把這些知識呈現給這個世界。

那麼,生態學家可以為這麼社會貢獻什麼?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作者舉的幾個例子:

1. 重新評估物種:如果我們連一個生物樣本究竟屬於哪一種生物都搞不清楚,該怎麼去「管理」?隨著研究技術的發展,每天都有新的物種被發現(…同時有更多物種從此滅絕),這些新發現的生物必須要透過和近似的物種比對形態與遺傳特徵來鑑定,而這些珍貴的資料都存放在博物館裡頭。又例如,以往我們認為一個物種是A物種,但後來發現新的證據顯示牠可能是B物種,這時候更需要透過研究博物館的蒐藏來確認。

2. 入侵物種的評估:外來入侵物種造成非常大的生態與經濟問題,我們往往要透過博物館過去長時間累積的標本收藏來比對入侵事件發生前與後的生態系物種組成,甚至可以透過穩定同位素或脂肪酸的分析,來了解某些生物在面臨入侵種威脅下的食性是否改變。

3. 環境污染的影響:生物體內元素比例,反映了當時環境的狀況。博物館長時間累積的標本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了解不同時期的環境對生物產生的影響,例如分析魚類標本的一點點組織就可以知道海洋與淡水生態系的汞汙染狀況,我們可以藉此評估環境汙染或是一個環保法規的頒布對生物的影響。

4. 人類威脅下的演化:某些生物的形態與生活史會因為人類的行為快速改變,例如過度獵捕可能會導致動物的性成熟體型變小,這些資料往往都只能在博物館的蒐藏之中找到。

聽起來,標本的收藏真的很重要啊!好多好多和我們生活緊密連結的研究,都仰賴博物館或各地的蒐藏單位累積的樣本,但即使如此,包含台灣在內的一些國家都不再重視標本蒐藏的重要性,隨著經費與空間的裁撤而面臨沒錢做研究甚至標本無處可放的窘境。

作者最後也說,科學家必須讓博物館的標本發揮最大程度的價值,並且讓社會大眾清楚明瞭這些標本與研究工作的價值,捍衛博物館的珍貴收藏。



Why we need museum collections?

https://thefisheriesblog.com/2017/04/03/why-we-need-museum-collec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